所谓君子,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恪守底线
1962年的台湾,冷雨纷飞。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躺在病床上,他已经不能开口说话了。妻子韩咏华陪在身边,学生们也都来了,大家沉默着,气氛十分压抑,只有桌上的一个手提包引人注目。
梅贻琦去世后,大家决定打开手提包,等打开一看,全都傻眼了:里面全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规规矩矩,分毫不差。
清华基金是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数额巨大,由清华每任校长执掌。自梅贻琦1931年担任清华校长开始,他走到哪,清华基金就跟到哪。
抗日战争时,梅贻琦一家在西南联大,穷得喝不起青菜汤,梅夫人冒着冷雨上街卖米糕,即使这样,梅贻琦没有动一分清华基金;
到了美国,梅贻琦和夫人住在一间连单独卧室都没有的小房子里,夫人穷得去给饭店刷盘子。
他觉得对不起妻子,哽咽着对妻子说:“咏华,我对不起你。”即使这样,他还是没动一分清华基金;
他晚年在台湾生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这样的情况下,依然不动清华基金。
他一生手握巨额基金,却始终是干干净净的,即使没有任何人监督,也从不做任何对不起良心的事。
什么叫“君子慎独”?梅校长就叫君子慎独。
《礼记》中说:“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但真正做到的却很少。
因为独处时,没有眼睛看着你,没有道德审判你,你做的一切事都没有人知道,这个时候,一个人本来的面目就露出来了。
想起梅校长,我就想起南宋陆九渊的那句话:“慎独即不自欺。”
慎独之时,人面对的是自己,是与自己的内心赤膊相见,能做到慎独的人,是战胜了自己的人,是真正活成了人的人。
人都有一种本性:环境越是私密,人越是真实;犯错的成本越低,人越容易出错。
但人生中的很多时刻,监督着我们一举一动的,只有我们自己的良心。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都想要自由,可是我们的生活却到处是枷锁,我们也离不开枷锁。”
自由的前提就是约束,而真正的修养,就是在无人注意、无人约束的时候,也依然自己约束自己,坚持社会规则和内心道德原则;
在能做各种坏事可能性的情况下,仍然做好事。
文章来源:牛皮明明
良大师荐
慎独
{:3_52:}
。。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