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关系,不在于强烈的爱或大量的付出,而在于很少的攻击、很少的强求、以及接纳真实的双方
<!----><style type="text/css">html{font-size:375%}</style><link href="https://qnym.aiwulongrencai.com/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rel="stylesheet" position="1" data-qf-origin="/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付费贴--> <div class="preview_article "> <!----> <p class="qf_image big noneditable" contenteditable="false"><img src="https://qnym.aiwulongrencai.com/forum/20250313084924front2_0_240799_FoSTxxfA944v8GZr4Y69cjktkxsl.jpg" alt="" width="1024" height="1024" data-qf-origin="forum/20250313084924front2_0_240799_FoSTxxfA944v8GZr4Y69cjktkxsl.jpg" /></p><p> </p><p>《亲密关系》</p><p> 【加】克里斯多福·孟 著</p><p style="font-weight: 400;">生活中,每个人都想拥有一段完美的亲密关系。 </p><p style="font-weight: 400;">可现实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需求。 </p><p style="font-weight: 400;">加拿大心理学专家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中表明: </p><p style="font-weight: 400;">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p><p style="font-weight: 400;">在书中,克里斯多福在书中巧妙地将两性关系划分为绚丽、幻灭、内省与启示四个阶段。 </p><h3 style="font-weight: 400;">本书也适用与我们与子女和父母的关系。</h3><p style="font-weight: 400;">看完才明白:</p><p>一段好的关系中,双方都要认识到自己本身自己具足。 </p><p>不需要从配偶那里获得特殊照顾来获得内心安慰。</p><p>要放下对对方的过高期望,不试图干涉对方的课题。</p><p class="empty_paragraph" style="font-weight: 400;"> </p><p style="font-weight: 400;">正如书中的一句话:</p><p style="font-weight: 400;">“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p><p style="font-weight: 400;">我们怎么评论别人,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p><p style="font-weight: 400;">如果我觉得别人太爱批评其他人而讨厌他,就代表我讨厌自己爱批评的习性。”</p><p style="font-weight: 400;"> </p><h3>01</h3><h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伴侣,每个父母心中也有一个理想的子女</h3><p> </p><p>电影《囧妈》中,有这样一个情节。</p><p> 男主徐伊万面对妻子提出的离婚要求,很是不解。</p><p> 妻子告诉他:</p><p>“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应该怎么说话,你全部设定好了。</p><p>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难道你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p><p style="font-weight: 400;">感情世界里,人们总是对另一半怀有无尽的幻想,不自觉地将对方雕琢成心中的理想伴侣。</p><p style="font-weight: 400;">克里斯多福在书中深刻剖析了这一现象。</p><p style="font-weight: 400;">他指出,每个人都会在内心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让自己成为英雄,当逐渐长大对伴侣的需求涌现时,便会在心中描画出一个梦中情人。</p><p style="font-weight: 400;">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曾有个理想情人。</p><p style="font-weight: 400;">她像母亲的慈爱、温柔,又兼具小学老师的成熟与亲切,还如大姐姐般善解人意。</p><p style="font-weight: 400;">他甚至幻想与她手牵手,漫步于宁静的乡间小道。</p><p style="font-weight: 400;">然而,现实总是存在差异,他遇到的女孩,往往只具备一两个他心中的理想特质,完全符合他标准的几乎不存在。</p><p style="font-weight: 400;">于是,他选择了一个较为接近心中标准的候选人,开始了他的“改造计划”。</p><p style="font-weight: 400;">给她买书,让她变得善解人意,教导她如何变得亲切,甚至试图让她爱上乡间小道的尘土……</p><p style="font-weight: 400;">但每当伴侣拒绝这些改造时,争吵便如影随形。</p><p style="font-weight: 400;">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个理想伴侣的形象。</p><p style="font-weight: 400;">一旦发现某个有潜力满足这一幻想的候选人,我们便会着手将对方塑造为理想中的模样。</p><p style="font-weight: 400;">常常将梦想寄托在伴侣身上,一旦梦想成真,我们欣喜若狂;</p><p style="font-weight: 400;">反之,则失望与愤怒交织。 </p><p style="font-weight: 400;">实际上,这些希望伴侣做出的改变或调整,只是我们自己潜意识里的需求。</p><p style="font-weight: 400;">夫妻之间,若总是企图改造对方,最终收获的往往只能是失望与心寒。</p><p>真正的伴侣关系,建立在相互理解与接纳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的塑造与改造上。</p><p style="font-weight: 400;"> </p><h3>02</h3><h3>你是谁,就会遇见谁</h3><p> </p><p>作家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写道:</p><p>“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p><p style="font-weight: 400;">我们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实则都是我们内心深处吸引而来,由自我心灵所塑造的镜像。</p><p style="font-weight: 400;">克里斯多福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p><p style="font-weight: 400;">丈夫约翰因为妻子玛丽没有在用完浴室后收拾干净,引发了争吵。</p><p style="font-weight: 400;">约翰抱怨妻子没有及时把牙膏盖上,把化妆品放进柜子,明明这些事情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p><p style="font-weight: 400;">而玛丽则埋怨约翰昨晚上把音响放到凌晨三点,影响了自己的睡眠,完全忽视自己的感受。</p><p style="font-weight: 400;">结果,两人越吵越凶。</p><p style="font-weight: 400;">这场争吵表面上是生活习惯的差异,实则深藏着童年的伤痕。</p><p style="font-weight: 400;">约翰在严苛家教下成长,对未收拾好的物品有着近乎敏感的恐惧,那未盖紧的牙膏盖,如同童年被责罚的阴影,再度出现。 </p><p style="font-weight: 400;">而玛丽,在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中常被忽视,约翰的疏忽让他重温了被遗忘的痛苦。</p><p style="font-weight: 400;">两人都试图通过控制对方的行为,来抚平内心的旧伤。</p><p style="font-weight: 400;">作者克里斯多福指出,当我们与某个人相遇相恋陷入爱河时,总以为过往的阴霾已被遗忘。</p><p style="font-weight: 400;">但某次不经意的冲突,总会时不时的跳出来干扰我们的生活。</p><p style="font-weight: 400;">伴侣会让我们觉察到我们的外在,也会反映出我们内心过往的伤痕。</p><p style="font-weight: 400;">每一次对伴侣的批评,实则是对自己不愿正视的特质的一次投射与指责。</p><p>听过这样一句话:“我发现敌人的真面目,就是我自己。</p><p style="font-weight: 400;">我们所见的一切,皆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映射。</p><p style="font-weight: 400;">唯有勇敢地面对并接纳自己不完美的那一面,才能真正地爱上完整的自我。</p><p style="font-weight: 400;">这样的自我接纳,使我们不再以挑剔的目光审视伴侣。</p><p style="font-weight: 400;">而是将他视为自己灵魂的镜像,从中看见自己的成长与蜕变。</p><p>你是谁,就会遇见谁,这不是宿命的安排,而是心灵的共鸣与吸引。</p><p style="font-weight: 400;"> </p><h3>03</h3><h3>生命中的人和事,都是来教你成长的</h3><p> </p><p>生活中,常听有人抱怨:</p><p>为什么我这么倒霉,遇到这样的人?</p><p>为什么我这么不幸,让我碰上这种事?</p><p>但你知道吗,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的关系和经历,都是专门为我们量身打造的。</p><p>它们反应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旧伤和记忆,是用来提示我们疗愈的方向。</p><p>克里斯多福在书中回忆了他与老友荣恩共享晚餐的故事。</p><p>贝蒂,在餐桌上却不断数落着丈夫荣恩的不足,言辞间充满了埋怨。</p><p>而荣恩却始终沉默以对,只是偶尔以耸肩回应,场面颇为尴尬。</p><p>这一幕,让克里斯多福似曾相识。 </p><p>童年时期,他经常与荣恩及其母亲共进晚餐,那时荣恩的母亲也总是对儿子百般挑剔。</p><p>年幼的荣恩,面对母亲的不满,只能默默承受,自卑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p><p>而今,与贝蒂的相处,成为了荣恩的第二次成长契机。</p><p>他开始尝试寻找更为妥帖的应对方式,以抚平儿时的旧伤。</p><p>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成长课题。</p><p>最终,荣恩在与贝蒂的互动中,学会了如何面对批评,如何自我疗愈。</p><p> </p><p>有人说:</p><p>“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而生命中遇到的那些人和事,都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p><p>真正的成长,在于敢于直面那最深层的恐惧,勇于为它负起责任。</p><p>生命中的人事,都是上天的精心安排。</p><p>引领我们在体验中学习,在挑战中觉醒,最终成就一个更加完整、自由的自我。</p><p> </p><p> </p><h2>写在最后</h2><p>克里斯多福在书中说:</p><p>“伴侣在生活中充当3个重要的作用:</p><p>一是镜子,让我们看见引发关注的不舒服感;</p><p>二是老师,在我们探寻真实需求的时候,激励与启发我们 </p><p>三是玩伴,开启并陪伴我们一段生命的旅程。”</p><h3>亲密关系,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包括自己与子女的关系——亲密关系)</h3><p>当你开始懂得欣赏你跟伴侣或孩子之间发生的任何事。</p><p>无论悲喜,方能洞见婚姻和和家庭真正的意义,得到真正的成长。</p> <!----></div> {:7_368:} 可以 可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