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追风赶月、步履铿锵 常州成为 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 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
而在这条“万亿之路”上,“工业升、污染降”的数据对比引人注目,更让绿色低碳的“万亿之城”、只此青绿的“万亿之城”、新意盎然的“万亿之城”成为美丽常州新标志。 厚植于实体经济的沃土中,常州以年均1.59%的碳排放增速,支撑了年均8.16%的GDP增速,近三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积下降22.5%,“一升一降”之间,常州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生态颜值与发展价值互融共促。 01锻造新质生产力,抓住降碳“牛鼻子”
一个在地下盐穴完成的电能“削峰填谷”,实现了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吸纳电网低谷时段的“弃电”,在用电高峰时段释放压缩空气做功发电。作为世界首个大型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不仅实现了零污染发电,还可以利用运行中产生的“副产品”供冷、供热。目前金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每天可输出30万度电力,为10000户居民提供取暖,同时产生的3260万立方米冷气可作为夏季农业生产以及冷库运行使用,每年可以节约2.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5万吨。
一个“环保投入不设上限”,让常州东方特钢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企业通过原料场全封闭、高效除尘、烟气净化、污水深度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先进工艺,企业实现了煤气100%回收、固废100%利用、污水“零排放”等绿色发展目标。同时通过对各生产工序碳排放数据的及时记录、细致核算与研究分析,清晰掌握公司各工序碳排放趋势,从而实现精益降耗。
一个“牛轻松”数智牧场云平台,让养牛变得科学、降碳变得更轻松。在常州,辉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牛轻松”平台,在实现动物体态识别、智能喂养、智能诊断等功能的基础上,还通过源头减量、过程可控、末端控制等方法,形成可以接轨国际标准的碳排放计算能力,有效降低牧场碳排放量。下一步,企业将以数智化赋能生态智慧牧场建设,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过程减碳。 在滚滚而来的新质生产力浪潮中,常州充分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全市上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锻造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深化拓展“两山”理念转化路径,以绿为底、向绿而行,持续提高绿色低碳产业比重,全面促进能源低碳化、清洁化,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好互动。 02建设新能源之都,打造降碳“全链条”
这是一组耀眼的数据 2023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超7680亿元,“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产业集聚度全国前4,投资热度全国第1; 新能源整车产量68万辆、占全省产量的70%,全国7%; 动力电池产量突破100GWh、占全国的15%,5家光伏企业进入全国组件出货前20强; “新三样”产品出口占全省15%以上;新能源规上企业以20%的户数占比贡献了全市45%的规上工业产值、50%的税收和48%的利润。 常州市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加快营造“发储送用网”产业生态闭环,从能源的“生产—传输—利用”大循环,持续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全力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发电”环节,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条完整,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占全国10%。天合光能、亚玛顿、聚和新材、时创能源等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零碳产品、深耕于“零碳实践”。 “储能”环节,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首位。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布局常州。空气压缩储能、氢能利用等新型储能走在全国前列。 “输送”环节,常州享有“世界变压器之都”的美誉,也是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变压器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电力电缆产业位居行业领先地位。
“应用”环节,北有“梦想”南有“理想”,汇集了3400多家配套企业,产业密度居全国首位。万帮新能源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充电设施运营商,跻身亚洲新能源独角兽,日充电量全国排名第一。 “网联”环节,常州重点打造能源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常畅充”平台实现智慧停车+充电一体化;“车、能、路、云”的融合发展,适度超前布局的智能算力中心,为培育典型应用场景和行业应用标杆筑实了基础。
在“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常州聚焦“新能源、新生活、新城市”,全场景拓展新能源应用,从而有力构建了绿色低碳“全链条”。 03攻坚危污乱散低,攻克减碳“痛点难点” 在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省重大项目——绿色涂料集聚区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当中。通过这一“绿岛”项目地建设,当地打造“公建配套辅助设施共享”模式,实现化工园区污染源头管控,为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又有效攻克痛点、难点问题。
过去,涂料企业必须自己配备消防、环保、应急等设施,而集聚区统一配置甲类车间、甲类仓库及废气设施处理装置,建设雨污水管道、涂料罐区、中控室、事故应急池。有了“绿岛”,企业运营成本低了,政府管理压力小了,绿色低碳发展也迈入快车道,昔日地“老大难”问题迎来了了“多赢”局面。 近年来,常州市按照“始于治理,终于转型”的工作思路,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构建“1457”综合治理体系,努力打造“资源优配增效、空间优化重塑”的绿色转型“常州模式”,被列入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共建试点和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名单,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样板区。 我市对“危污乱散低”企业全面实施绿色化、循环化、智能化改造,打造绿色供应链,对全市39家专业电镀企业开展分类整治,建设武进、新北、常州经开区3个绿色集聚区,2024年底前,实现各辖市、区专业电镀企业入园率75%,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实现了企业少“碳”气,城市更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