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 9 月 2 日,密苏里号受降仪式为 14 年抗战画上句号。中国战场毙伤俘日军 150 余万,3500 万军民伤亡的代价换得民族独立。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与敌后游击战共同书写战争奇迹。
今日纪念不仅是历史回望,更是精神传承。从《义勇军进行曲》到新时代强军誓言,抗战精神已融入民族基因。当北斗掠过卢沟桥、航母犁开深蓝,我们更需铭记:和平需实力捍卫,复兴必接续奋斗!

(图一、拍摄地点:山西长治中寺,马德禄部长与曾经的战友合影,他坐在第一排正中位置)
戊寅年惊蛰,潞州古城的护城河在铁蹄下崩裂成齑粉。十四岁的马德禄蜷缩在城隍庙飞檐残垣间,目睹母亲将他推向回民抗日义勇队队长黄镇。她浸透血渍的靛蓝围裙在硝烟中翻飞,恍若一面撕裂的旌旗:"把这娃炼成砍鬼子的刀!" 话音未落,迫击炮弹在五步外炸出灼眼的白光,母亲的身影在火舌中凝固成青铜雕像。
少年在太行褶皱里淬铁成锋。沁源地道的硝石味渗进骨缝时,他跟着老队员埋设 "母子连环雷",黄土墙上的弹痕里萌生出新的誓言;正太铁路的枕木间,他率队用浸油麻绳绞断日军通讯线,钢轨上流淌的月光都凝结着复仇的冷冽。当解救被围的千余义勇军战友时,他的柳叶刀第一次饮尽倭寇之血,刀刃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芒。

(图二、马德禄部长给外甥讲述伏击日军巡逻小分队的故事,拍摄地点:山西长治中寺,拍摄时间:2009年7月14日)
辛巳年仲秋的入党仪式上,十七岁的马德禄将申请书按在跃动的心脏处。窑洞壁上摇曳的油灯,把他暴起青筋的指节投射成永不卷刃的钢刀。介绍人崔殿辰拍在他肩头的温度,化作此后七秩春秋里最温暖的火种。
淮海战役前夜的婚礼简朴得令人心碎。弹药箱上的半碗麦麸粥腾起袅袅热气,新娘马宝花用红绳系住新郎磨穿的第二颗铜纽扣:"待山河重光,回潞州种高粱。" 这句裹挟着硝烟的誓言,随着陈赓兵团的进军号声愈发铿锵。从钟山风雨到羊城星火,从乌蒙磅礴到金沙浪涌,马德禄的尖刀班总能在破晓前撕开敌阵的铁幕。当他在昆明巫家坝剿匪战场收到妻子寄来的高粱种时,信笺上的泥土仍带着上党盆地的芬芳。

(图三、山西长治城隍庙,马德禄部长参加回民义勇队的地方,拍摄时间:2009年7月14日)
和平年代的西南,这位回民老兵将太行风骨铸入年轮。任武隆县人武部部长期间,他翻越高山险峰动员山里娃子参军,三十六双草鞋在绝壁小径绽放血梅;民兵训练场里,他教苗汉青壮打背包的手法,仍带着夜袭阳明堡的凌厉。
1985 年霜降,女儿马晋入伍那日,他布满弹痕的手掌抚过女儿军帽,仿佛触碰到戊寅年惊蛰的血火。
临终之际,他将 "独立自由勋章" 置于孩子掌心:"记着,咱马家人的脊梁里,永远回荡着太行的松涛。"

(图四、拍摄地点:山西长治西街马德禄部长故居,拍摄时间:2009年7月14日)
窗外,乙未年的春风正掠过乌江峡门口,将传奇送往更遥远的时空。而潞州平原的红高粱,依旧在英烈鲜血浸透的土地上,年复一年地燃烧成燎原的火焰。

(图五、拍摄地点:山西长治1300余年古树旁,马德禄部长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拍摄时间:2009年7月14日)



图六、七、八 拍摄地点:原武隆县人武部(盐市口以西50米),马德禄部长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拍摄时间:2025.03.06
_________________
后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有幸为马德禄部长整理其战斗故事,以此缅怀抗日战争时期无数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