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武隆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800 人浏览分享

“谣言后遗症”的治与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5 09: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092616p0xd6jdl6on9vvh6.gif

哪里有热点,哪里似乎就有谣言。日前,多地公安机关公布多起利用AI工具实施造谣的相关案件,引发人们对AI批量制造谣言的担忧。

近段时间以来,舆论场上“反转”频现——“网传40年最强洪峰过重庆,洪崖洞被淹”“西安交大毕业生被称为‘学术妲己’”“韦神捐千万抗洪”等一系列假新闻被辟谣,既让公众产生了不知道该相信谁的迷茫,也激起了不少人屡次被谣言愚弄的愤怒。

常言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一个更值得警惕的现象是,有些谣言即便被揭破,但其对事件当事人、网络环境以及社会信任产生的一系列“后遗症”却难以消弭。

谣言易破,而社会的信任危机却难以修复。当“烽火戏诸侯”“狼来了”的故事频繁上演,谁来守望公共空间的诚信与真相?在“阅后即焚”的信息爆炸时代,又该如何防治可能伤害到每一个普通人的“谣言后遗症”?

092616enufw3w3u4tntqqe.jpeg
▲网传“40年最强洪峰过重庆,洪崖洞被淹”不实。/重庆辟谣  
092616qu0gg9ul04ghh92n.png
谣言的可恶,已无需多言。然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无可选择地置身于信息海洋。对于谣言,很多人都难以识别和规避,而谣言泛滥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更让人防不胜防。

“谣言后遗症”的产生背后,有其复杂的“致病机理”。在注意力已经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谣言往往比真相更有流通性。一些博主利用了公众猎奇、从众等心理特点,有意以讹传讹、煽动情绪,只顾着自己收割流量,把互联网当作免费的捞金池,即使被辟谣“打脸”,依旧肆意妄为。而当谣言已经传了一千遍的时候,迟到的真相往往于事无补。

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写道:“在特定的某个时候,我们会忘记这些重复断言的来源,并选择相信这种断言。”在谣言强大的“传染机制”影响下,算法的精准推送将受众困在“信息茧房”里,谣言与真相的界限也因此变得模糊。

比如在此前发生的“网友编造幼师给幼儿喂避孕药”事件中,尽管造谣的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警方和媒体也及时澄清了事件真相,然而网民的关注热度不减反增,部分网友继续传播不实信息,甚至对警方的通报不以为意。

“谣言后遗症”之所以难防难治,在于其“症状”的隐匿性和潜伏性。

也许有人认为,谣言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会有什么损失。然而,如今谣言之所以层出不穷,就在于其形成了隐性的利益机制。造谣者通过混淆视听吸引眼球,形成了“以谣生利”的产业模式,本质是通过占用社会公共资源为个人牟私利,其结果是污染了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态。

人们往往认为,只要辟谣了,谣言就会消亡。事实上,谣言从产生到消亡,已经在无形中伤害了多个主体,即使最终被辟谣,其对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者还可能造成持续的、不可逆的伤害。造谣的成本之低,辟谣的成本之高,二者远远无法对等。

092616f4baee2xb7a8c82l.png
▲坚决遏制网络谣言。徐骏 作/新华社
092616rf0js9avaaqvvxnd.png 谣言层出不穷,不少人深受其害,互联网时代,“谣言后遗症”的危害不容小觑:

网络戾气滋生,极易造成对普通人的“信息霸凌”。复盘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反转事件,不难发现,热点事件只要公之于网,就有可能被放大、被误解、被“审判”,造成“多数人的暴政”。

网络无界,也伤人于无形。在“粉色头发女孩遭遇网暴自杀”事件中,博主本想记录祖孙之间的温情与感动,但她的照片却被无良营销号盗用,被一些网民安上许多“莫须有”的标签,承受着一波又一波的网络暴力。

电影《让子弹飞》里剖腹自证“到底吃了几碗粉”的情节看似荒诞,却与现实中被造谣者深陷“自证陷阱”的无奈有着相似之处。当网络空间里的恶意不断膨胀,善意也就会被挤压而萎缩。

舆论失焦,导致信息场上“劣币驱逐良币”。后真相时代,一旦谣言和情绪成为“流量密码”,夹带私货、不负责任的言论占据主流,就会对公共话语和新闻价值带来挑战。当公众选择“抛开事实不谈”时,即便最终真相胜出,也是虽胜犹败。

比如,在“胖猫”事件中,部分网友更关注“胖猫”情感经历等当事人的隐私信息,对其前女友进行网络暴力,让舆论滑向对立和撕裂,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

当“谣言后遗症”越发普遍时,社会信任也将面临危机。“谣言后遗症”之所以比谣言本身还要可怕,就在于它消解事实,久而久之便会造成“狼来了”的信任危机。频繁的“反转”一步步蚕食了公众的耐心和信心,长此以往,公共空间的信息越丰富,公众越不知道应该相信谁。

信任永远是宝贵的社会公共资产。建立和维护信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毁掉它有时候只需要“一句谣言”。从这个意义上讲,警惕和防范“谣言后遗症”,已经成为紧迫的公共议题。

092616ri5lk1pt15h7s4ft.png
▲“不信谣,不传谣”公益广告。 /河北高邑县网信办 
092616t8d8z8tpd776t9zh.png
法国学者卡普费雷曾指出,“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今天,面对谣言产生的新变种和一系列“后遗症”,又该如何防、如何治?

上医治未病,对待“谣言后遗症”,首先要做到“防”字当先。真相还没有穿上鞋子,谣言就已跑遍全世界。因此,只有想办法先止住谣言,才能预防后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后遗症”。

当下,我国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治理,国家层面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开展,给出了向网络谣言等不良风气“亮剑”的明确信号。在这个基础上,更需要各媒体平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跳出“唯流量论”的思维,加强谣言的鉴别和筛选,优化对关键权威信息的推荐机制,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

比如,重庆市委网信办推出“重庆辟谣”账号矩阵,创新打造“重庆辟谣小剧场”“大咖辟谣联盟”等特色栏目,同时联合四川有关部门打造川渝互联网联动辟谣平台,及时发布权威辟谣信息,主动回应群众关切,用权威声音有效压缩了谣言生存空间。

每一个网络空间的参与者也应意识到,谣言并非事不关己。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媒介素养,保持对真相的敬畏之心,用理性对抗狂热,清醒地认识到“谣言后遗症”及其潜在威胁,才能更好地在网络空间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同时,要用“刮骨疗毒”的手段,斩断“以谣生利”的病根。“谣言后遗症”难以根除,就在于其背后的利益机制还在持续运转。只要造谣的收益大于其需要付出的代价,谣言就会死灰复燃。

面对不法者的贪婪,就应该使其恐惧。监管部门应高举法治利剑,坚持依法打击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积极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追责的全流程、全覆盖、全闭环的监管体系,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等有效手段,用“秩序正义”取代“江湖正义”,不给欺世盗名者任何可乘之机。

要想“谣言后遗症”不复发,辟谣就绝不应该成为谣言处理机制的终点。谣言止于真相,但群众的关切还在持续。对于遭受谣言愚弄的公众而言,对事件后续进展、造谣者的惩治、后果如何弥补等问题的追问合情合理。有关部门应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及时跟进处理并回应社会关切,才能逐渐修复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

反之,如果面对谣言和辟谣后的有关信息采取信息管控、屏蔽关键词等被动和粗暴的治理方式,则很有可能产生阻碍真相传播的“寒蝉效应”,也不利于营造积极活跃、清朗阳光的网络环境。

正视问题,对症施治,“谣言后遗症”并不可怕,一个更加清朗、更可信赖的网络空间值得期待。

来源:重庆瞭望

092616bcisac9tebzeiof9.jpe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248

主题
  • 联系我们
  • 邮箱:523235989@qq.com(请把#改成@)
  • 电话:023-77772121
  • QQ客服 523235989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早上9点至下午5点)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

QQ|手机版|手机版|小黑屋|爱武隆 ( 渝ICP备17016571号 )

联系地址:重庆市武隆区江北林业局1单元2-1,重庆韵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渝网文(2020)1239-162号 12318举报平台

电子营业执照

GMT+8, 2024-11-22 15:17 , Processed in 0.91584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