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山区道路崎岖难行,背篼则成为最主要搬运工具。
从用途上,分为“赶场背篼、柴背篼、马虎背篼、高背篼”四类。
赶场背篼:因常用于赶集背货物而得名,由于中间部分筐眼较大,篾丝较稀,有的地方叫稀眼背篼。
柴背篼:做工较为粗糙,还可以用来背红苕、洋芋和包谷等,因此,在背篼中,它的用途最为广泛,农家一般都备有3至5个。
马虎背篼:因靠后底下约三分之一部分凹进去一点,转折处约90度左右,外形看似像马又像虎而得名,有的地方也称为密背。这种背篼的主要用途是背颗粒较细的东西。
高背篼:其高度是通常的柴背篼、马虎背篼、赶场背篼的两倍,因高度而得名。它的主要用途是背一些农作物,比如带秆的高粱、烟叶。
还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背篼,称为背荚,放在地上如篮,背在背上像背,主要是匠人用于背工具。
从前,也是学生背书的“书包”,如果哪家生了一个男孩, 道喜时会送上一句:“恭喜生了 个‘背书背荚’的。”
文字资料:《文化武隆》第378页
拍摄地点:武隆区凤山街道、仙女山街道
拍摄时间:2024年7月1日到8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