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武隆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4558 人浏览分享

杨永雄丨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发掘地域文化之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4 14:24:06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发掘地域文化之光

——读杨永雄《纸上留痕》有感

甲辰盛夏,山城酷暑难耐,我收到了杨永雄先生新出版的散文集《纸上留痕》。随手翻了翻,我便被其独特的内容和书写所吸引,下决心把它读完了。说实话,这本书并不好读,全书二十多万字,收录了十六篇散文,每篇文章大都在一万字以上,说是散文,更像是一部史学研究著作,文中有着大量史书、志书乃至金石碑刻的内容,多艰涩难懂,实在考验读者的耐心。

 

然而,《纸上留痕》确实是一本内涵厚重有价值的书,可谓是一本了解武隆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细细品读,很多篇章就如读侦探推理小说,既大开大阖又娓娓道来,常常让人脑洞大开会心一笑,我不由被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强大的治学能力和飘逸灵动的表达所折服,对作者广博的见识和雄健的笔力心生敬佩。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全书紧紧围绕乌江流域的武隆地域文化着墨,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着力挖掘本埠历史人物、地域文化、地方精神史,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去彰显、传承、发扬地域文化的博大和深远,开创了地域文化散文写作的先河,也让同在乌江边长大的笔者感同身受,萌生了强烈的言说冲动。

十年辛苦不寻常

我与作者结缘,是几年前在《黔中文化》上读到他写作的《万里投荒涪翁来》这篇文章。这期间,我正对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谪居黔州这段历史很感兴趣,这篇文章不管是史实的再现,还是有关黄庭坚精神品格的书写,都让我耳目一新,深受启发。于是找到电话就有关话题聊了不少,记住了武隆原来有杨永雄这号人物,对黄庭坚和乌江地域文化研究颇深。2023年夏天,我因公干到武隆,晚上和作者有了一次面对面深入交流,知道他正在写作一本有关武隆的书,主要内容初具雏形,已进入修改完善和联系出版的阶段。在交流中,作者告诉了我很多关于写作的初衷和艰辛的写作历程。

杨永雄是一个地道的武隆土著,按照他在《祖地》一文中的考证,他的祖上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从“江西省临江府十字街大柏树下”迁徙入川的。1966年岁末,作者出生在武隆县江口镇一个叫谭家村的地方,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他是村里第一个进入武隆中学读书的人,毕业后,凭着勤奋努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他先是在企业工作,后辗转在县委宣传部、县委办、县文旅委、区委网信办等部门工作。真正萌生写作一本关于武隆的书,是在2012年春,他从异常忙碌的文化旅游部门调到党委机关工作,感觉时间上有了弹性空间,同时也是长期的沉淀,让他有了言说的冲动。正如他在《自序》中所写:“太多的人类精英,或在沧桑巨变中,或在时间的剥蚀下永远消失了。几千年或文化薪火相传、或烟消云散的事儿,见得还少吗?不知有多少出类拔萃的人物杳无音信,只有待后人能够珍惜和解释那些有幸出现在只言片语的人类精英,并在他们引领下去感知历史和洞见现实与未来。这可都是上苍的馈赠,大地的遗留,是地域文化传承的根本,也是武隆几千年文明的文脉延续。”他觉得他不能等了,他有责任写一本关于武隆的书,“主旨是想与地域历史握手,与乡梓故人言欢,让贤能们的精神得到传承,也让他们的精神体温、气息能够长久保持。”

 

打定主意后,自当全力以赴。作者把自己想象成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像一位冲锋陷阵的战士,充满血性、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年华、生命投入其中,不管会走出多远,抵达什么地方。”他担心自己“容易被小环境生活观念所催眠,永远处于坐井观天的状态”,于是俯下身子,一次次往田野跑,一夜夜在史料里泡,在武隆广袤的地域里东奔西跑,或考证、或思考、或慢行、或狂奔……不断抵达历史的真实,并把它提炼表达出来。

 

他每一篇文章写得很慢,往往一年时间只写一两篇,但每一篇文章都写得很扎实,力争做到所写内容具有“时间的意识性、思想的在场性、向未来的开放性,”他寄希望于写下的这些文字或许在若干年后,能够成为珍贵的史料。

 

作者长期在武隆担任相关部门领导,可就是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埋头笔耕,十年磨一剑,终于实现了“为武隆写一本书”这个心愿,我们可以想见其间写作的挑战和精神的跨越。我常想,人的一生,说长道短,能够干成一两件有价值让人记住的事,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他做到了,还做得很好。

武隆既有风景也有文化

在莽莽苍苍的武陵山和大娄山结合部,千里乌江奔腾而来,把地处两山褶皱地带的武隆劈成两半,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具象为一处处溶洞、天坑、地缝、峡谷、草场,在武隆的土地上铺展开来,宛如喀斯特造就的生态博物馆。这里有被誉为“东方瑞士”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有斑斓辉煌的地下艺术宫殿“天下第一洞”芙蓉洞,有融合雄、奇、险、秀、幽、绝等特点的天生三桥,有峡深壁立的龙水峡地缝,有碧水如练的芙蓉江……大自然似乎对武隆格外厚爱,这里的一山一水都似美仑美奂的画卷,一草一木都如韵味十足的诗篇,壮观、绮丽、秀美在这里交织碰撞,演绎着千般姿态,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度假。

 

作为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金字招牌的武隆,旅游资源富集毋庸置疑。可长期以来,不少人也有这样的偏见,“武隆只有风景,没有文化。”是啊,现在的绿水青山,在历史上不就是偏僻荒凉、文化匮乏的“蛮荒之地”吗?按照作者历经十年的考证,他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武隆的历史令我不忍卒读,总让我悲酸。一个拥有二千九百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县,几乎没有完整的立县史,都是从属于涪陵、彭水所辖,长久处于支离破碎之间。一部不完整的《武隆县志》也是在一九九四年才艰难完成,而相邻的彭水《县志》是在康熙四十九年刊行,涪陵《县志》更早。”就连作者自己生长的江口镇,也是在1953年才由彭水县划归武隆县。

 

难道武隆就真的没有文化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经古遗址发掘文物考证,武隆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建县史长达1400余年。据《史记》《华阳国志》等史典记载: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庄蹻乌江征战,秦朝著名女实业家巴寡妇清在彭水、武隆等地开采丹砂,东汉著名军事家马援征讨五溪蛮,唐朝宰相长孙无忌谪此葬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摘茶浩口……作者在浩瀚的史籍典章中寻找与武隆有关的只言片语,在一处处斑驳荒废的古迹中搜寻古人的磷光碎影,感受他们永不衰竭的生命气息,写成了一篇篇闪亮的文章。

 

书中第一辑《长河故人》所选的七篇文章,作者深入发掘、详尽追溯了武隆大地上出现过的十多位先贤的故事。《万里投荒涪翁来》生动讲述了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谪居黔州的故事,并深入刻画了他的精神和品格。《忠廉的烛照》《读刘秋佩遗文札记》讲述了明朝武隆高楼村刘氏三进士的故事,礼部尚书刘岌为官两朝守清廉、户科给事中刘秋佩骨鲠直谏、刘养充戍边为民,不仅厘清了基本史实,还深入挖掘了“刘家气象”出现的文化基因。《纸上留痕》则再现了武隆乱世史家刘之益多舛人生及历时二十年耗尽心血、费尽家财、潜心撰修《涪州志》的壮举。《远去的战将》则书写了出生于武隆白马镇东升村的清朝名将曾受戎马一生的传奇故事。在这辑文章中,我特别喜欢《残缺我醒园》《段氏墓的随想》这两篇文章,文笔自然流畅,充满了浓郁的田野气息,从文字中我仿佛感受到冷却历史中那些人还保持着的体温和呼吸。

 

读着这样的文字,沐浴着先贤的光芒,你还会说武隆没有文化吗?

打捞远去的乡愁

打捞远去的乡愁,并非只是沉溺于过去,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对亲情的渴望、对纯真岁月的怀念一直深藏在内心。打捞远去的乡愁,便如同寻找一盏精神的指路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书中第二辑《墨煮乡愁》五篇文章,作者聚焦故乡江口镇、谭家村,开启了一场精神上的寻根之旅。从《祖地》追寻谭家村的前世今生开始,着力挖掘再现江口镇的《古镇烟云》,生动讲述了从江口镇走出去的名人、大翻译家杨武能的《“洋武隆”的祖地情》,《回谭家村的路有多远》则书写了作者和故土难舍难分的缘分,《故乡的精神史》则多方钩沉再现了武隆这方土地的精神谱系,抒发了浓浓的乡愁。

 

书中第三辑《心灵镜像》四篇文章,读起来则轻松很多,作者围绕自己人生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叙了《一个消失的村庄》,追问《边地寿码》,围绕《敬畏一棵树》《友石居随笔》抒发了自己人生追求,以个体精神书写充实了整本书的精神内核。

 

我以为,这两辑与第一辑同样重要,而且形成互为映衬、互为补充的内容和编排逻辑关系。《墨煮乡愁》写作者的乡土、乡事和乡人,笔墨细密,饱蘸乡愁,其中还有很多发人所未发的内容,堪称一部精简版的兼有文学范的故乡人文志书。但它不同于地方志书,内容更翔实,考证更困难,读来更生动,更可咂味。比如《古镇烟云》,除了在志书中可以部分了解到的建置沿革、悠久历史、考古发现、乌江文化、红色文化,乃至“四枝”“八景”等等外,对江口地灵人杰的打捞和记叙,尤其让我这个对乌江文化饶有兴趣的人颇有获得感。作者让唐朝黔州刺史蹇修行、昔日乌江上下响当当的人物杨邦道,以及这个古镇上的“三大镇长”“四大剑客”等等原来沉睡在历史深处的人等,第一次堂而皇之走上前台,走进书中,钩沉了历史人物,丰盈了地方文化。

 

第三辑《心灵镜像》中的一些篇什,从写作手法上看,更像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和随笔,但是看似闲散,实则不闲不散。比如《一个消失的村庄》,这是一篇典型的更强调时效性的报告文学体裁,是对原武隆县羊角镇山垭村移民搬迁的纪实。它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不但站在全球、历史的时空高度,对当年其实并不鲜见的这类整村移民的单一事件,进行了并不一般的历史性的观照和思考,其多角度的记叙之翔实让人目不暇接;根据深入细致的采访得来的细节之生动、独到,再通过生动的文学刻画和语言描写出来,真是入木三分,让人过目难忘。这仍是作者深情地对故乡历史和人物的挖掘和塑造,只不过笔力聚焦的不是一两个的单体,而是对故乡某个群体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关注和担忧,拳拳赤子之心跃然纸上。从这个角度上看,这类篇什仍是《纸上留痕》的正篇,并非副册。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一致为大家所共同。”在本书中,作者不管是讲述先贤的精彩人生,还是书写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皆是如此地注重人格精神的塑造,品味和呈现古今桑梓人物,从历史深处吮吸优秀的文化养分,以期激励当代人,以更加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走好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努力发掘武隆地域文化之光,杨永雄十年辛苦不寻常,值得我们为他点赞。

2024年9月写于重庆渝北。

——王 东: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寻找知青杨春花》《为什么是洋人街——兼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道》等作品。

 

发表于 2024-9-24 15:31:00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24-9-24 21:09:53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已经很厉害了,赞一个。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24-9-25 06:42:55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不错不错,等我把这穷逼的生活过到小康我一定看看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2

粉丝

1038

主题
  • 联系我们
  • 邮箱:523235989@qq.com(请把#改成@)
  • 电话:023-77772121
  • QQ客服 523235989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早上9点至下午5点)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

QQ|手机版|手机版|小黑屋|爱武隆 ( 渝ICP备17016571号 )

联系地址:重庆市武隆区江北林业局1单元2-1,重庆韵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渝网文(2020)1239-162号 12318举报平台

电子营业执照

GMT+8, 2024-11-22 15:27 , Processed in 0.13593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